移至主要內容區
選單按鈕

客庄小旅行

:::

【新竹】感受時光的沉澱,探索文化的厚重 - 新竹市區客家主題小旅行|東區+竹北:漫遊黑金町&金山面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新竹!

作者 : 果子的腳印
新竹

春末新竹的氛圍,濃厚而清新
每一縷微風都帶著一段段故事的味道

踏入竹蓮寺旁的黑金町
日式的矮房黑瓦和閩式的紅磚建築交錯
細聽金山面市場裡的喧囂
叫賣著紅糟、福菜,還有客家米食

五月的乍暖還寒
在這裡輾轉成日好天氣的艷陽

新竹,依然還是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


本文會依照以下順序撰寫,讀者可依序閱讀:

  1. 前言:新竹旅行,一段餘韻悠長的散文
  2. 新竹市區 (東區、竹北) 客庄小旅行路線
  3. 新竹市區客庄景點/美食推薦:
       3-1. 產業與族群高度統一的輝煌歷史:黑金町
       3-2. 倘佯在森林浴的五月桐花雪:十八尖山桐花廣場
       3-3. 臺灣近代歷史的縮影:金山面
       3-4. 時光的沉澱與文化的厚重:竹北客家文化與古厝保存區
  4. 新竹市客庄小旅行,旅後感


1. 前言:新竹旅行,一段餘韻悠長的散文
新竹車站

春末的乍暖還寒,在踏出車站閘門後,輾轉成日好天氣的艷陽,耳熟能詳的熙來攘往、記憶猶新的街巷、迎面拂來的風還是帶著那熟悉的氣味。這裡是新竹,一座我生活了八年,幾乎可以稱之為「家」的城市。

新竹車站 風景

說起旅行新竹,或許我與多數在地人的答案不謀而合。城隍廟、護城河公園、巨城百貨,遠一點的話,還有青青草原、香山濕地、或是司馬庫斯。在新竹的那些光景,關於這片土地的種種美好,似乎總被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給習慣,因此好像未曾真正深入的探究關於這裡的一切。

新竹地理位置概念圖

眾所周知,西部的竹、苗地區,是臺灣客家族群的分布重鎮,特別是最喧囂熱鬧的新竹市區,客家人口比例占了 1/3 左右。不過伴隨著園區的產業發展以及都市化的進程,讓新竹市區的客家文化,相較於山線的「北埔、竹東、芎林、峨眉」等地區更為含蓄。

新竹 日常街景

不過,其實走訪其中、細細品味,依然可以在許多再日常不過的角落,找到形形色色的客家歷史和元素。這些文化的痕跡,就像隱藏在時間長河中的寶藏,等待著旅人去發掘、去體驗。這次,果子將會分享一條新竹市區,從東區一路延伸到竹北的「客家」主題旅行路線,帶大家一起深度認識不一樣的新竹。


2. 新竹市區 (東區、竹北) 客庄小旅行路線
新竹 客庄小旅行路線 路線圖

本文要介紹的新竹市區客家一日旅行路線,主要可以分為三大區域,分別是在後火車站周邊的「黑金町」一帶、靠近科學園區的「金山面」周邊、以及竹北的客家文化與古厝保存區。每個區域大約停留 2-3 小時,可以從新竹火車站進、高鐵站回程。

行程路線
新竹火車站抵達 黑金町周邊 十八尖山桐花廣場 金山面周邊 竹北客家文化與古厝保存區 新竹高鐵回程

3. 新竹市區客庄景點/美食推薦:
3-1. 產業與族群高度統一的輝煌歷史:黑金町
黑金町 路標

在早期,火車站周邊總是被視為城市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,因此,許多聚落也都以火車站為中心向外擴展。在那個年代,臺鐵客籍的公務員們也是如此,為了方便通勤,他們紛紛選擇在後火車站附近定居。隨著時光流逝,這片區域逐漸形成了以客家人為主的單一職業、族群聚落,並被稱為「黑金町」。

街景

之所以稱為「黑金町」,來由眾說紛紜,其中一說,是因為早年火車的動力來自於「燃煤」,而其生火不易,因此儘管是在舊新竹扇形倉庫停靠等待時,也不會將煤火熄滅,使後火車站周邊的建築都被煤灰燻黑,因此有了「黑金」的稱號。儘管如今隨著城市的快速變革、產業與職業的轉換、多元族群的移入與融合,當年獨特的聚落已不復存在,但仍可以在這裡找到不少的客家文化,而黑金町也成了新竹城市與鐵路發展史中,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大橘井藥妝
紅極一時的藥行:大橘井藥妝

從竹蓮街地下道走出來後,首先會看到在右側的「大橘井藥妝」,過去網路和經銷通路並不像如今普及,因此在那個年代,許多成藥廣告都會將大橘井藥妝店列為指定購買通路,甚至有了「觀音亭,隧道口,橘井藥房」的口號,這不僅象徵著大橘井藥妝店在當地的知名度,也間接引出黑金町的盛況與繁榮。

景點資訊
大橘井藥妝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竹蓮街142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223985
  • 開放時間|每日 08:00–22:00
竹蓮街
油飯與香粉產業群聚:竹蓮街

繼續往前走,映入眼簾的是後站最熱鬧的「竹蓮街」,這條街位於交通要道,更因為附近竹蓮寺香火鼎盛而車水馬龍。竹蓮街的商家主要以「油飯」、「香粉」和「祭祀用品」為主要產業,這些產品與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。像是著名的豐谷油飯和協成油飯都源自於這裡,深受當地居民和遊客的喜愛,也成為新竹火車站後站周邊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色之一。

景點資訊
豐谷油飯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竹蓮街172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223047
  • 開放時間|07:30–18:30 (周末提早至 17:00 結束營業)
  • 官方網站|點這裡
丸竹化妝品店
與黑金町強烈對比的「白粉」產業:丸竹化妝品店

在黑金町,除了香粉店,過去也有不少「白粉店」。所謂的白粉指的是昔日對於化妝品的統稱,和「黑金」形成巨大的反差對比。雖然目前現代化的連鎖商店早已取代了大部分白粉店,但仍然可在街巷間發現像是「丸竹化妝品店」這樣屹立的老店。

景點資訊
丸竹化妝品店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 竹蓮街197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-224041
  • 開放時間|平日 08:00–18:00,假日0900–18:00,每月不定期公休
  • 官方網站|點這裡
源珍醬油
傳香 80 年的傳統好滋味:源珍醬油

丸竹化妝品店對面,是曾獲選新竹市十大伴手之一、開業超過 80 年的「源珍醬油」。

景點資訊
源珍醬油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西大路221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222973
  • 開放時間|08:00–12:00、13:00–16:30,週六日公休
  • 官方網站|點這裡
竹蓮寺
黑金町的信仰中心:竹蓮寺

接著來到黑金町的信仰中心,已有 240 年歷史的「竹蓮寺」。竹蓮寺最初名為「觀音亭」,主祀觀世音菩薩,其外觀最大的特色是仍保有「石板條地坪」的廟埕,目前整座廟宇多處依然維持舊有的木造結構以及雕梁畫棟的石雕、交趾陶,其古樸而典雅的建築風格令人驚嘆。

竹蓮寺 信眾

每年七夕舉辦的「七娘媽節」更是竹蓮寺的盛事之一,吸引著無數信眾前來祭祀,不僅展現了當地居民的虔誠信仰,也見證了竹蓮寺在社區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價值。

景點資訊
竹蓮寺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竹蓮街100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628188
  • 開放時間|每日 05:00–22:00
  • 官方網站|點這裡
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
村民的生活水源: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

踏入竹蓮寺旁的小巷,日式的矮房黑瓦和閩式的紅磚建築交錯於其中,仿佛穿越了時光,回到昔日的蓬勃記憶。在街巷間,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竹蓮寺後方的古井,這口井已走過百年的歷史,曾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水源。井口如今雖已封起,但封不起過去的無數歲月與古老故事。站在古井旁,宛如能聽見昔日居民的喧囂和生活聲息。

景點資訊
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
  • 地址|新竹市東區南大路338巷29號,24.799233, 120.970575 (google 可直接搜尋「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」)
  • 開放時間|24 小時開放
南壇大眾廟
記錄客守異鄉的動盪和悲壯:南壇大眾廟

沿著竹蓮街繼續往前走就會來到「南壇大眾廟」。在清代,隨著越來越多人渡海來臺,族群間的衝突也越發激烈,其中,閔、客的分類械鬥尤為常見。

南壇大眾廟 內部

有鑒於此,當年在地有關單位,便在此地興建了一座大眾廟,用來祭祀這些在械鬥中過世或客死他鄉的無主孤魂。南壇大眾廟不僅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,更是一個歷史的見證,也同時記錄著曾經發生過的動盪和悲壯。

景點資訊
南壇大眾廟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竹蓮街50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230904
  • 開放時間|每日 06:00–21:00
  • 網站|點這裡
竹蓮市場
全國首座「現代化」傳統市場:竹蓮市場

隨著竹蓮寺周邊的人潮日益增長,從香鋪到攤販等相關產業不斷匯聚,一路延伸至南壇大眾廟一帶。然而,這樣的繁榮景象逐漸對當地的交通造成影響,因此政府便決議興建「竹蓮市場」來改善這樣的情況。

客家 食材

竹蓮市場是全國首座擁有冷氣和電扶梯的「現代化」傳統市場,同時也是全臺數一數二大型的客家攤販聚落!甚至在市場外圍,也能看到許多來自新竹其他地區的客家人擔著菜前來兜售。客家人在早期物資缺乏的年代裡,養成了節儉的性格,並以農田裡容易取得的食材為主食,像是米食、青菜、豆腐等延伸的食物為主。

福菜

而在竹蓮市場內,可以找到不少客家經典的美食,像是福菜、湯圓、水晶餃、草仔粿、紅糟等等,除了食材本身,竹蓮市場也有內用座位區及小餐館,很推薦大家可以在這裡享用客家美食作為午餐後,再繼續前往下一站!

景點資訊
竹蓮市場
  • 地址|30061新竹市東區竹蓮街15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620628
  • 開放時間|每日 06:00–14:00
  • 網站|點這裡

3-2. 倘佯在森林浴的「五月桐花雪」:十八尖山桐花廣場
桐花

離開黑金町,前往「金山面」的途中,會經過新竹市區最重要的一座小百岳:十八尖山。十八尖山舊名虎頭山,早在日治時期,周邊便已建成森林公園,並在二戰期間成了防空要塞,如今則是當地居民踏青散步的好去處。公園內規劃了完善的步道,沿途生態豐富、坡度平易近人,即便爬到最高點「介壽亭」也不需要花費太大的精力。

油桐花

整座公園的植被以相思樹為主,三月份還會有杜鵑花,五月則可以看到能代表客家的「油桐花」。

十八尖山桐花廣場

果子本次前往,從寶山路的入口進入,首先就看到了「十八尖山桐花廣場」,漫走油桐花步道,感受陽光灑落沿徑的斑駁,倘佯在森林浴中的五月桐花雪中,真的好不愜意。

景點資訊
十八尖山桐花廣場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寶山路312號
  • 開放時間|24 小時開放

3-3. 臺灣近代歷史的縮影:金山面
金山街

「要不要去金山街吃飯?」這大概是學生時期,與同窗在課後最常聽見的一句對話,然而,如今的金山區卻與百年前的「金山面」有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連結。將時間推回到 200 年前,金山面地區原本是原住民族的狩獵場,以獵鹿為主,直至後來清朝設立了「土牛溝」,使這裡成為平埔族人的耕作地,客家人才開始在此拓墾。而後清朝更以「金山寺」為中心,劃出金山面的祭祀圈範圍,成了如今金山面的生活圈雛形。

燈籠

隨著開墾與發展,越來越多不同族群的移入,導致械鬥與衝突開始慢慢出現,而金山面則成為當時械鬥和抗日鬥爭的古戰場。戰後,移民的祖籍認同轉變為地域認同,閩、客開始共同開發金山面,族群漸漸變得多元,後續再加上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,使得大部分面積變成工業區,金山面就這樣輾轉成為如今我們所看到的「金山」區。

街景

如今的金山面一帶,融合了原住民、客家人、閩南人等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,透過歷史的痕跡與當代的發展,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社會面貌。從過去的械鬥、抗日戰鬥,到現今的科技發展與工業化進程,金山面見證了臺灣社會演進的歷程,成為了一座活生生的文化標誌,彰顯著這裡豐富而複雜的歷史,完全說得上是臺灣近代史的縮影。

開台金山寺
金山面的客家人信仰中心:開台金山寺

造訪金山面可以從開台金山寺開始。金山寺建於 1853 年,最初名為「香蓮庵」,後來經過幾次改建及更名,最終在日治時期定名為「金山寺」或「客家人寺」,是當地屹立 160 年的客家重要信仰重鎮。

信眾

這座寺廟和竹蓮寺一樣,主祀觀世音菩薩,並曾一度被用作監獄。金山寺的廟體以土埆磚牆為主建材,展現著莊嚴的氛圍,不過目前寺廟正在進行整建,部分區域被圍籬遮蓋,即便如此,走進廟中依然處處都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沉澱。

景點資訊
開台金山寺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金山寺路201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780566
  • 開放時間|24 小時開放
  • 網站|點這裡
集福宮
客家人的傳統信仰與科技大廠的習俗:集福宮

位於金山街心臟地區的「集福宮」,其名稱暗示了多座伯公共同祭祀的意涵。過去這裡是「上庄伯公」的所在地,然而隨著竹科園區第三期的興建,共有六尊福德伯公被迫遷移至此,形成了現今的「集福宮」。

集福宮 近照

有趣的是,科技大廠在園區建成後,也開始參與這樣的信仰,來此祭拜伯公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習俗,據說當產線遇到意外或者停工等問題時,來集福宮 (或附近其他伯公廟) 祈福後,機器和廠房就能順利運作起來!

景點資訊
集福宮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金山十一街11-1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5775512
  • 開放時間|24 小時開放
攤販 招牌
集展覽中心、圖書館、傳統市場於一身的綜合大樓:關東市場綜合大樓

即使科學園區的開發導致許多客家聚落被拆遷,但金山面的許多地方仍然保留著深刻的客家文化。舉例來說,在融合了客家紅磚建築特色的「關東市場」中,可以品嘗到琳瑯滿目的道地客家美食,如客家鹹豬肉、傳統米食、客家粄等。

客家美食

走進市場,攤販們用親切的客語互相招呼,彷彿每一句話都在述說著客家人的奮鬥與拼搏故事,處處都散發著濃厚的客家風情!

景點資訊
關東市場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關東路23巷1之1號
  • 開放時間|每日 06:00–12:00,周一公休
客家主題圖書館

關東市場位於關東橋附近,是新竹市與竹東地區交通要塞,因此周邊常有攤販聚集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關東市場也跟著應運而生,逐漸發展成如今的「關東市場綜合大樓」。

客家主題圖書館 藏書

關東市場綜合大樓一樓為傳統市場,三樓是以「客家伙房合院」格局為設計的「客家主題圖書館」,四樓則是每季會有不同客家相關展覽的「新竹市客家會館」,每一層樓都是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好去處!

景點資訊
新竹市圖書館關東分館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關東路23巷1-1號3樓
  • 連絡電話|035783621
  • 開放時間|每日 09:00–17:00,週一公休
新竹市客家會館
透過主題的布展,認識客家文化:新竹市客家會館

來到新竹市客家會館 (關東市場綜合大樓 4 樓),可以透過不同主題的展覽來認識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。此外,還能參加社區廚房的課程,在學習烹飪客家料理的同時,認識食材的客語應該如何發音。果子這次到訪,剛好是客家美食主題,展覽以生動的圖文,展現客家人的飲食習慣,強調「就地取材、簡單原食」和「重視調味」的特色,並展示了如何透過簡單的烹調技巧,將平凡食材變成美味的客家料理。

新竹市客家會館 內部

展覽中包括許多市場常見的客家傳統料理,如客家鹹菜、桂竹筍等;許多的內容,正好前不久都有在關東市場中看見,有種讀萬卷書、同時行萬里路的踏實感!

景點資訊
新竹市客家會館
  • 地址|300新竹市東區關東路23巷1之1號4樓
  • 連絡電話|036661890
  • 開放時間|每日 09:00–17:00,周一公休
  • 網站|點這裡
風空開山伯公
高鐵也為其讓路的 300 年歷史樟樹與伯公廟:風空開山伯公

人們經常說,「有客家人的地方,就會有伯公信仰」,因此,金山面之旅的最後一站,就是離開熱鬧的關東市場,來到風空山丘尋找位於高鐵鐵路旁的「風空開山伯公」。這座伯公廟護佑著在地客家人的生活,其背後的樟樹更是歷史悠久,是全市最古老的樟樹之一,已有 300 年的樹齡。

風空開山伯公 正面

早年高鐵興建時,因伯公廟和樟樹位於其工程路線上,面臨被拆除的命運,然而,在文史工作者和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,高鐵修改了路線,為伯公廟和樟樹讓路,才保留了這超過三世紀的風景。同時,高鐵還為此拍攝了相關的廣告宣傳,這可說是建設、環境和客家文化共融的最佳典範之一。

景點資訊
風空開山伯公
  • 地址|24.764606, 121.029008 (google 直接搜尋「風空開山伯公」)
  • 開放時間|24 小時開放
  • 網站|點這裡

3-4. 時光的沉澱與文化的厚重:竹北客家文化與古厝保存區
裝置藝術

談及竹北,大多數人可能會首先聯想到頂天的水泥叢林、現代都市的絡繹繁華,但實際上,這裡也是臺灣重要的客家庄之一。竹北市與新竹市東區相同,當地的客家文化隨著城市產業的變遷、人口的流動,逐漸融入現代化的發展潮流中。因此,需要更深入探索,才能發現其中的豐富客家底蘊。幸運的是,在竹北有兩處客家建築與文化保存區,可以讓遊客更容易接觸並深入了解客家文化。

六家古厝
林氏家族的繁華與客家文化的保存:六家古厝群

說到竹北的發展,那定然不得不提到林氏家族。他們最早於 18 世紀中葉就來到六家 (舊名六張犁)地區拓墾,修築了六張犁圳,並建立了聚落。後來,在林爽文事件中,他們組織了義民軍,協助平定事變,使得林家家族的勢力更顯舉足輕重。雖然現在林家後代早已不居住於此,但當年的古厝群,依然完整保存在竹北六家民俗公園中。

林家祠

來到六家古厝群,除了可以了解林家過去的開墾歷程和曾經的風華,同時,也能從這些建築中,看出林家在當地的重要地位。像是「林家祠」祀奉了林氏祖宗,是林氏客家人重要的祭祖場所,祠堂正廳的「燕尾脊」凸顯了其受朝廷冊封的尊貴地位,而最重要的「忠孝堂」則是林氏故居,建築採「正身五開間」設計,是客家最經典的民宅風格。

古厝前的狗

在這裡,每一座老屋都有著自己的故事,記載著客家點滴的歷史,走進這些老房子中,彷彿進入一個充滿韻味的客家世界,感受時光的流逝和文化的厚重。

景點資訊
六家古厝群
  • 地址|新竹縣竹北市16號
  • 開放時間|24 小時開放
展覽
延續百年的客家歷史風華: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

繼林家之後渡海來臺的便是潮州人 (六張犁林家),他們在竹北六家地區建立了一個占地約 1.6 公頃的聚落,並以忠孝堂為核心,取名為「新瓦屋」,至今已有 250 年的歷史。該聚落比較特別的,是於 1947 年時,由居民成立了「花鼓隊」,並成為當地著名的演出團體,同時更是在地的文化推手。雖然新瓦屋聚落也有著和「風空開山伯公」類似的命運,因高鐵興建而面臨拆除,但經過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後成功保留,並成為全臺首個客家文化保存區。

古蹟

整個園區的建築保存完好,其中更有兩座百年歷史的土角厝,在現代大廈的襯托下,綻放悠悠歲月的古色古香。

古蹟

這裡的每一棟建築,都是封存了數十年的古蹟,似乎在向往來的人們,述說著當年一段段悠久而精彩的客家傳奇。目前整個新瓦屋園區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管理,主要用於推廣客家傳統藝術活動,並讓藝術駐村,延續百年的客家歷史風華。

景點資訊
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
  • 地址|302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
  • 連絡電話|036580651
  • 開放時間|24 小時開放
  • 網站|點這裡
4. 新竹市客庄小旅行,旅後感
新竹街景

新竹,於我而言,是生活歷程中那一抹屬於青春的風景。重遊這片土地,重新打開對這座城市的眼界,用心感受每一個熟稔而又新鮮的角落。散步於街頭巷尾,感受著悠久而深厚的文化;望向古老的街屋,靜靜訴說著客家人的堅毅與智慧;走進喧囂的市集,與客家飲食與日常連結。

新竹市客家會館

客家文化,是新竹的一道靈魂風景。在這片土地上,曾經有著無數故事在交織,點滴都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故事。所以走吧!這次就讓我們一起旅行新竹,認識關於這座城市裡的客家文化!

果子的腳印
果子的腳印

創作始於 2016,以質感圖文創作,分享旅行世界的腳印。

專注於研究「語言文字」對讀者的感知影響、深入鑽研「文化」相關議題,

並以深入淺出的文字, 實踐於每篇文章,

曾任日本仙台山形觀光大使,內容以台灣鄉鎮主題旅行、日本深度旅遊、世界旅遊攻略為主。

曾獲《痞客邦社群金典獎》,願用文字與鏡頭,帶讀者認識這個世界。

最後更新日期:2024-06-11
返回頁面頂端 智慧客服